平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宁夏同心蘑菇棚里的笑声 [复制链接]

1#

央广网同心8月7日消息(记者郭长江徐升)8月6日中午,距离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一路之隔的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间菌菇棚里,十几个带着各色头巾的80、90后青年人正在忙着采蘑菇。她们边采、边说笑,不大的蘑菇棚里时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

蘑菇大棚里村民正在工作(央广网记者郭长江摄)

“7月份,我们已经向湖南、上海等市场发了吨菌菇,实现产值万。这不,最近来拉菌菇的客户又排上队了!”眼看临近月底,公司负责人陈世文盘点起生产销售情况,言语间难掩兴奋、激动之情。从今年4月出菇到现在,公司的效益节节攀升、远超预期。

村民正在采摘蘑菇(央广网记者郭长江摄)

去年6月,在同心县闽宁挂职交流干部引荐下,深耕菌菇产业多年的陈世文与几个合伙人从福建泉州来同心考察发现,这里的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种植高品质菌菇。而且有的出菇季节正好弥补福建当地气温高湿,无法连续出蘑菇的时差。说干就干。陈世文他们几个干脆在南安村附近改建了10个大棚种植香菇、平菇试验。9月份,南安村第一批菌菇“破土而出”。远远出乎意料的是,这里长出的菌菇个头大、品相好,香菇的菌伞上还长出了象征着顶级品质的花纹。喜出望外之际,他们从今年4月开始,一边坚持防疫,一边投入生产,总投资万元,计划年产鲜菇吨,安装了10条食用菌袋栽数控生产线,一期温棚生产面积达到平方米。

菌棒上长出的蘑菇(央广网记者郭长江摄)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下马关镇的绝大部分村民来自附近乡镇的贫困山区。与山清水秀的福建泉州相比,这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陈世文毫不避讳地笑着说:“除了高品质菌菇带来的诱惑之外,让我决心留下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想和这里的老百姓一起富起来,让大家的钱袋子一起鼓起来。”

从基地试种开始就这里干活的南安村90后的小媳妇马忠梅靠着学习能力强,勤劳能干,很快成为管理人员,月工资从多元涨到了多元。马忠梅自信满满:“以前和老公常年在青海打工,老人孩子无法照顾。自从家门口有了蘑菇种植基地,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来这里上班!”

开开心心工作(央广网记者郭长江摄)

菌菇出产季节,公司每月支出的劳务费就超过30多万元。让陈世文更开心的是,每天都能吸引一百多名南安村的村民来采蘑菇赚钱,这也让几个股东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蘑菇种植基地负责人陈世文(央广网记者郭长江摄)

现在,基地蘑菇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运蘑菇的冷链运输车只好等着装车,有时候一等就是几天。蘑菇棚里,90后的小锁、马妍等年轻人眼疾手快,不一会儿,每个人就采了好几筐平菇,称重、放牌后,又一溜小跑“转战”消失在新的蘑菇垛里。26岁的马妍很开心:“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挣上钱。一天下来,干好了能挣一百多呐,不比在外打工的老公差,还能照顾孩子。下一步,要好好学学蘑菇种植技术。”

冷链车等待装货(央广网记者郭长江摄)

姑娘们说着、笑着。看到此情此景,一旁的陈世文用带有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告诉记者:“我从没想到这里的姑娘和小媳妇们那么爱笑。她们也很聪明,一教就能上手。我们计划着让她们全程参与菌菇种植、管理,公司负责提供菌棒和收购菌菇,有朝一日让她们也能当上老板。”一番话,说到了姑娘们的心坎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间或还互相打趣着,蘑菇棚里飘荡起她们发自心底的笑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