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西协作产业兴宜宾屏山贫困户喜晒幸福账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所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www.zherpaint.com/m/

产业兴则人民富。

年,一纸“媒约”将嘉兴市海盐县与宜宾市屏山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两年来,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两地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通过产业扶贫协作,为宜宾市屏山县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11月5日,三位屏山县的贫困户喜晒“幸福账本”。一串串数据汇聚而成的“幸福账本”,记录着这座国家级贫困县点点滴滴的变化,也丈量着宜宾——嘉兴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力度和成效。

贫困户:潘英艳

坐标: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与屏山县城一江之隔,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涡流纺车间内,纱线以最高每分钟米的速度“飞绕成锭”。

世界领先的全自动化的机器设备间,20岁的女工潘英艳穿梭其中,熟练操控。“我现在和老公都在这个厂里,一个月有多的收入。”潘英艳骄傲的说。

就在半年前,潘英艳还只能在家带孩子。过去因屏山企业少,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潘英艳全家6口人,全靠丈夫一人打零工挣钱,每月收入仅多元,生活困难。

变化来自产业扶贫带来的工作岗位。作为浙川纺织产业扶贫示范园王场工业园区的首个落户项目,仅用11个月就建成投产的天之华,彻底改变了潘英艳的生活。

潘英艳算了一笔账:现在,她和丈夫每个月拿出多元钱给公公婆婆,让他们帮忙带孩子。自己和丈夫每个月开销元左右,每个月还能存下多元。“基本是花一个人的工资,另外一个人的工资全部都存掉。”潘英艳脸上写满笑意。

在宜宾天之华,三分之一的员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眼下,整个浙川产业园有20家纺织企业通过东西协作落户园区,其中12家纺织企业已建成投产,名宜宾屏山贫困户和潘英艳一样,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朝着西南地区最大的生物基特色纺织产业园目标,浙川纺织产业扶贫示范园正在迅速崛起。“到年,形成产值超亿元、税收12亿元,就业达3万人的纺织产业集群,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以上。”来自海盐的屏山县委副书记王坚说。

贫困户:曹荣华

坐标:屏山县锦屏镇万涡村三组

雨雾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屏山人口中“不算远”的锦屏镇就出现在眼前。

下午3点多,锦屏镇万涡村三组村民曹荣华和邻居围着贴在家门口的一张图表,仔细地研究了起来。“这可是我们的‘致富图’,明年收益的好坏全看这个了。”

曹荣华口中的“致富图”,就是刚刚下发的“年宜宾(屏山)茵红李标准化栽培模式图”。这张图文并茂、有点日历记事本风格的模式图上,种植户在茵红李不同的生长期,什么时候施肥、怎样做病虫防治、如何修剪枝条等技术标准细节,全部标注得一清二楚。

曹荣华有本账:年,他家棵茵红李树收获茵红李5万多斤,因为品质不高,只收入4万多元。年,因为天气原因,茵红李大面积歉收,他仅收获茵红李多斤,但收入却高达3万多元。“歉收不减收,果农就是按图标准化种植,茵红李品质大幅提升,所以才卖出了好价钱。”锦屏镇镇长李开林指着模式图说。

一张模式图满满协作情。茵红李是屏山县的农业支柱产业。年10月,海盐首席农业专家王金良来到屏山,他和当地农业专家一起走村入户调查研究,不仅牵头编制了茵红李的标准化种植方案,还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利用海盐县提供的万东西扶贫资金,在屏山建立起亩高标准精品示范园,带头推广示范“七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

年收获季,亩高标准精品示范园产出优质果1万吨,每亩效益1.3万元,示范园涉及的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全县果农也因标准化增收1.5亿元,2余户贫困户脱贫。

“我们有信心年全县范围标准化种植后,每年为果农增收5亿元以上,带动包括户贫困户在内的2万余户农户稳定增收。”屏山县资深农业专家罗家帮说。

贫困户:刘学富

坐标:屏山县鸭池乡越红村下关组

撒石灰、拌基料……蒙蒙细雨拉低了山间的温度,但位于屏山县鸭池乡越红村的桑蚕科技园内,村民刘学富却一把钉耙来回翻动,干得热火朝天。

“做好这2万袋桑枝基料,明年3月份前,10万元的收入就稳了。”一旁,来自屏山锦晖蚕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永贵,一边给刘学富做着指导,一边信心满满的说。

李永贵的信心同样是刘学富的信心。不善言辞的刘学富清楚的记着一笔账:年,自己饲养10张蚕茧收入2万元,为合作社提供桑苗劳务收入1.5万元,通过桑枝基料种植平菇0袋收入2万元。全家4口一举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今年以来,在合作社的帮扶下,刘学富扩大规模。目前,全家饲养17张蚕茧加上为合作社提供劳务服务的6万多元收入,已经超过了去年。对正在料理的2万桑枝基料,刘学富决定引种包括香菇、羊肚菌、竹笋等5个品种,不仅提高产值,也提升附加值。

东西协作复兴桑蚕产业,受益的不止刘学富一家。年11月,20万株由桐乡企业低成本供应和无偿捐助的嫁接桑苗运抵屏山县鸭池乡,锦晖蚕业合作社带动三个村户农户栽种亩桑园。年饲养张蚕种、产茧7吨、农户收益30多万元。

眼下,在越红村一块位于半山坡的平地上,一座占地0平米的蚕桑科技园大楼拔地而起,11月底就将投入使用。届时,省内外蚕桑专家将在这里进行蚕桑科研、加工、仓储等多方位的研究。

李永贵也有了新的目标:到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多方支持下,推广蚕桑种植亩,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带动户以上农户养蚕致富,户以上贫困户人均养蚕收入超元,家庭养蚕年收入超2万元,综合收入超3万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