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涌现出一大批养羊、养猪、养牛等养殖大户,走出了一条特色增收致富路。马*华摄
近日,两当县左家乡大庄村食用菌产业园里的平菇喜获丰收。笔者在现场看到一簇簇平菇破袋而出,长势喜人,几名女工正忙着将已成熟的平菇采摘下来,一会儿工夫,篮筐就被装得满满的。*利国摄
金塔反季瓜菜鼓起百姓钱袋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王璐
这几天,在金塔县航天镇东岔村的百亩日光温室连片示范区,种植户许国成正在棚里收割小菜。他告诉笔者,这几年种植温室大棚让他尝到了甜头,产量一年比一年好,每个棚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
“这是我第二茬小菜了,主要是周边的农户和部队基地过来采摘,采摘完之后我计划着种一棚西红柿,现在种上的话到四月底基本上陆续就可以采摘卖了。”许国成说。
航天镇营盘村的温室大棚里,农户正忙着移栽西瓜苗到地里,刨土、栽苗、培土,干得热火朝天。去年,村上瞄准了温室反季节瓜菜效益好的优势,在县乡*策扶持和引导下,投资万元搭建了20座日光温室,并成立合作社,仅去年一年就创造了60多万元利润,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秋后我们种了一茬小金瓜,每个棚收入在3万元左右,今年我们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现在正在移苗,预计收入不次于去年,在四月中旬就可以上市,现在我们种的是北京小吊瓜。”航天镇营盘村蔺海儒说。
农业发展农技先行,多年来农技部门深入开展新品种选育、无土栽培等先进农业的科技试验示范,让熊蜂授粉、水肥一体化等10多项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普及,如今,年公西瓜、兴农辣椒、寿珠葡萄等带有“金”字招牌的特色农产品成为外销市场的宠儿,设施农业助农增收效益越发凸显。
“通过*策引导、示范带动、技术支撑等方式,保障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推动县上果蔬产业的发展,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县农机中心技术员*鸿说。
“十三五”以来,金塔县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新增日光温室、大拱棚等设施农业亩,肉羊饲养量达到万只。“十四五”开局之年,金塔县将持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主攻现代制种、优质蔬菜、肉羊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强中药材、特色林果、西甜瓜、戈壁农业、牧草产业五大特色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创建提升行动,持续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促进农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武都有机茶业实现生态保护
甘肃经济日报武都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胡本平)眼下正是春茶上市之际,为帮助武都区茶农茶企提高茶叶的采摘和加工水平,提升产业品质,3月2日,武都区茶叶技术指导站组织茶叶技术专家深入裕河镇凤屏村,针对当地茶园日常综合管护、茶叶栽培与品种改良、茶叶鲜叶采摘技能等内容,对当地茶叶企业、茶厂基地群众进行技术培训。
武都区裕河镇凤屏村民贾涛,凭借年轻好学、扎实能干的作风,被当地茶叶龙头企业陇南臻怡澜悦茶业吸纳为公司员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参加完培训他说:“我们今后要通过多学习,多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让我们这个茶园增产,让我们自己也多增加一份收入。”
裕河镇凤屏村位于武都区东部,去年12月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近年来,凤屏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全村户茶农,发展茶园亩,形成“合作社提供茶园管护技术、农户管护采摘、公司加工销售”的联动机制。
武都区茶叶技术指导站站长李选成向笔者介绍道:“今年以来,我们武都区茶叶技术指导站共组织技术人员70人次,对全区人次进行了产业技术培训,茶叶管护面积达亩,共发放茶叶专用肥12.5吨,发放宣传册余份,修枝剪把。”
近年来,该区立足于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坚持把培育壮大茶叶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以绿色和有机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茶叶产业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品牌,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致富同步发展。
宁县大棚养殖构建发展链条
甘肃经济日报宁县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曹康张峥琪)近日,宁县湘乐镇腾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内依然热火朝天,呈现着一片繁忙的景象,合作社理事长李海洋正在带领农户和工人们采摘即将上市的蔬菜。
宁县湘乐镇腾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宁县湘乐镇庞川村,主要经营牛、羊、猪、鸡、驴、兔、野鸡的养殖及销售和苗木种植、药材种植、蔬菜瓜果种植及销售。该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规模化种植、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构建优质设施蔬菜产业“产+销”一体化发展链条。
年7月,湘乐镇宇村村、南仓村在该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入股90万元,国投公司先后投资多万元,该合作社流转土地亩,建成了现代化高标准日光温室10座,现种植辣椒、西红柿、*瓜等蔬菜。
“这批蔬菜其中*瓜5棚、西红柿3棚、辣椒2棚,预计能产万斤左右,都可在春节前上市。目前我们每天分两趟送货,都是送往西峰的各个超市。辣椒每天拉一趟,西红柿和*瓜三天拉两趟,每趟都在斤左右。”合作社理事长李海洋说。
近年来,宁县把瓜菜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调整了土地产业结构,通过大棚特色种植发展,让附近群众搭上了致富的快车,他们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可以领到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赚取劳务费。
永娅娅是宁县湘乐镇庞川村村民,她将家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去年8月份日光温室建成以后,她就一直在这里上班。“以前我一直在外面务工,照顾不上家里人,现在我不用出村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永娅娅告诉笔者。
据了解,宁县去年全年完成瓜菜种植26万亩,年产优质瓜菜72万吨,实现产值7.2亿元,人均瓜菜收入元。年,宁县将继续推进“两川”“三线”“四塬”“五河”瓜菜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完成瓜菜种植28万亩。
西和走出致富“牛”路子
甘肃经济日报西和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梁云霞)近年来,西和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坚持把发展肉牛养殖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积极培育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肉牛养殖企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牛”路子。
走进西和县石堡镇的增辉秦川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一栋栋标准化牛舍整齐排列,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料。合作社负责人曾辉告诉笔者,“近几年,随着肉牛养殖业行情一直上涨,合作社也得到迅猛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肉牛存栏量多头,年出栏多头,特别是从张掖引进的优质品种‘西门塔尔’,养殖前景非常可观。”
致富不忘乡亲,曾辉在壮大合作社的同时,把自身发展与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作为“双赢”目的,利用产业优势,通过代种代养的方式,帮助57户群众实现养牛致富,每户年均增值4万多元。同时合作社还利用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等方式,多渠道帮助群众增收。截至年底,合作社共发放工人工资20余万元,配股分红8万元。西和县扶持建成年存栏量达头以上的合作社2个,存栏量达头左右的合作社2个,全县牛存栏1.13万头、出栏0.75万头,有效满足该县肉牛生产供应,进一步提升了肉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为西和县乡村振兴实施提供了保障。
瓜州引来羊肚菌撑起“致富伞”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张晓彤刘洁
一大早,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三墩村的隆金平来到自家的羊肚菌温室里,和技术专家视频通话,请教羊肚菌的后期管理技术。
去年,隆金平在瓜州县梁湖乡观摩学习时看到了亨昊菌业种植羊肚菌的好收益,便决心摸索试种,成为乡上试种羊肚菌的第一人。经过几个月的辛勤耕耘,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隆金平看着长势喜人的羊肚菌笑得合不拢嘴。现在,第一茬羊肚菌已经开始售卖,广受市场青睐。
“上市十多天,吃的人也比较多,一般都是玉门、瓜州的,附近的过来都找到棚上买来了。价格就是一斤-元之间,头茬子基本上都卖完了。”隆金平说。
第一批有了销路,还有了技术和经验的加持,隆金平发展羊肚菌的信心更足了。“种一棚羊肚菌收入还不错,总共下来能收2万左右。明年打算种两三个棚,再扩大一下。”隆金平说。
隆金平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脱贫之路,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还走上了一条发展新路。未来,隆金平和更多的村民们将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不仅能巩固脱贫成果,还将在共奔小康的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