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重庆日报」
8月15日,辛良群在查看秀珍菇的生长情况。通讯员陈仕川摄/视觉重庆
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的食用菌生产工厂智能化程度很高。通讯员王泸州摄/视觉重庆
编者按
不久前,市农业农村委提出,力争将食用菌和高山蔬菜作为全市蔬菜产业的新增长点,促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这两项产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如何使其成为接续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重庆日报记者深入永川、万盛、武隆、酉阳等地采访调研,分两期推出本组报道。今日刊发食用菌产业相关调查。
8月9日至10日,记者前往我市最大食用菌基地永川区。该区自年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以来,仅用数年时间,就从无到有发展起全市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年,永川食用菌产量7.1万吨、产值8.2亿元,双双位居全市第一。
在永川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发展实践值得各地借鉴。
早期入驻的本地业主:
种菇赚钱不容易
一走进重庆蕊福农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就感觉这里是一个优质上档次的食用菌种植场:从进门开始,沿路都有各种精致的卡通设计,一看就是专为农旅融合而打造;种植场里还有一栋“食用菌专家大楼”,表明它有专门的科研团队;另外,这个种植场的占地面积也很大,有多亩。
这个种植场位于永川区五间镇,属永川圣水湖农业园区的核心区范围。该园区主要涉及五间、何埂两镇,目前已投产的食用菌种植场共计35个。其中,蕊福农是第二家入驻园区的食用菌种植场,业主辛良群就是永川本地人。
但在半天的深入交谈之后,辛良群却实话告诉记者,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至今仍处于爬坡上坎阶段,未能实现盈利。
“我们早在年就进入了食用菌种植行业!”辛良群说,那时候,永川本地几乎没有食用菌种植户,农贸市场卖的都是从外地批发过来的食用菌。她之所以选择食用菌,是因为非常看好这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她的丈夫是一名药剂师,深知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家里奉行“一荤一素一菌”的膳食搭配。
为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她丈夫还到成都的一个菌业公司吃住学习了三个月。
在入行之初,辛良群就尝到了这个产业的甜头:年,她到舅舅老家找了10多户农民合作,由她出菌种、技术,农民出土地、人工,采用搭建简易大棚的方式栽了10多亩双孢菇,再由她统一回收,拿到永川的川东农贸市场批发。因为新鲜,她的批发价格要比外来的双孢菇贵1元一斤。
年,她干脆到仙龙镇牛门口村流转了50多亩地,搭建了钢架大棚,专心种植双孢菇。
年,永川设立圣水湖农业园区,并将食用菌作为一个主导产业。年,辛良群到园区流转了30亩土地,成为园区第二个入驻的食用菌种植企业。年到年,她不断扩大种植场规模,流转土地亩。
但随着流转土地的增多,辛良群也遇到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以至于到现在仍没有走出困境。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辛良群之所以发展了10多年还没有实现盈利,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贪大”。她总共流转了多亩土地,但现在真正种植食用菌的面积只有多亩,其它的地不是空起就是种点苦瓜、茄子,而每亩每年斤谷子的租金一点都不能少。为此,她每年要为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土地多支付数十万元的租金成本。
二是“贪多”。目前,辛良群主要种植有双孢菇、大球盖菇两种食用菌,但在过去近10年,她曾尝试种植过木耳、香菇、鸡腿菇、平菇等多种食用菌,结果无一不是交了“学费”后黯然离场。比如香菇,她就因种植技术不过关导致产量太低,种植的两个棚亏了;比如鸡腿菇,则因削皮成本太高,也只种了一年放弃;比如平菇,因散户种植量大、价格波动大,20亩平菇最终只能烂在地里,亏了几十万元。
三是“求全”。辛良群给人的感觉是在打造一个食用菌全产业链公司,不仅自己建有冻库、营养料发酵场等设施设备和旅游景观,年还成立了食用菌研究院,计划开展母种引进和二三级训化经营,最近又计划与某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脆化食品等食用菌深加工产品,致使资金投入过大、资金成本过高。
年,蕊福农公司销售收入1万元,但扣除资金成本等各项开支后,几乎没有利润。
晚来的外地业主:
一年轻松赚两百多万
相比又苦又累还没赚到钱的辛良群而言,来自福建谷田县的食用菌种植业主*正义,则一如既往地轻松赚钱:今年他共种植了万袋茶树菇,赚了多万元。
相比他的盈利能力,*正义的食用菌种植场则显得非常简陋:他的种植场距离蕊福农公司不到1公里,菌棚破旧,连个招牌都没有。
*正义告诉记者,他的菌棚是租的,多亩,租金为每年12万元。而这片菌棚是永川一家本地企业建的,总共投了三四千万元,约四五百亩规模,亏损倒闭后闲置至今,他只租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一袋茶树菇,原料、菌种等生产成本为2元每袋,人工成本为1元每袋,批发价为3至7元一斤,一袋菌包能产1斤菇,每袋纯利润1至2元。
茶树菇是一种高温食用菌品种,采摘时间每年3月至9月。冬天可以通过锅炉升温方式多种一季茶树菇,能实现一年天每天都有产出。往年,他一般都种两季菇,赚得也更多。
*正义自年入驻永川圣水湖农业园区以来,每年都能赚个两三百万元。
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盈利水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懂技术。谷田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全县80%的人口从事食用菌种植及相关行业。*正义从16岁开始种植食用菌,至今已种了37年,技术纯熟。
二是只种一个品种。他说,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且每种食用菌的栽种方式、技术要求都不一样,要是多一两种食用菌,对员工的技术培训难度就会大幅增加,从而使得管理不到位、技术不到位,结果每一种食用菌都种不好。即使是在他老家谷田县,也是一家只种一种食用菌品种。
三是离消费市场近。过去在老家种食用菌,须通过经销商卖到全国各地。如今到永川种植食用菌,就近卖到重庆、成都市场,不仅更新鲜、更好卖,平均每斤还能节约1元的运费。他现在的种植利润远高于老家,主要利润来源就是降低了运费。
*正义介绍,目前,到全国各地去种植食用菌的谷田人有10多万人。
永川成功的关键:
找准了方向和路径
“辛良群和*正义的创业历程,就是永川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的生动写照!”永川区农业农村委经作站副站长*建坤告诉记者,永川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发展成为重庆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关键就在于找准了方向和路径。
年,区里设立圣水湖农业园区之初,在选产业上就费了很大的功夫。当时制定的几个原则就是:一是要搞循环农业;二要搞重庆没有的;三是搞可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四要搞健康食品,市场前景广阔。由此将食用菌作为首选方向。
而在开始发展这项产业时,永川走了一段弯路:*府通过出台各项补助扶持*策,吸引了本地多家企业到园区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4家,每家都投资数千万元、占地数百亩,结果因为这些投资者因大多没有相关的从业经历和技术保障,目前已有3家倒闭,蕊福农成为第一批投资的本地企业中硕果仅存的企业。
但永川很快就调整方向,瞄准福建、江苏、浙江等食用菌主产区,引进业主来永川种植食用菌。其中,永川的邻居四川泸县更是成为他们招商引资的重点,该县有0多人常年在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一带的城郊租地种植食用菌。永川通过出台各种优惠*策,吸引他们返乡创业。目前,在永川圣水湖农业园区投产的食用菌种植场中,泸州籍业主就占了20个。
因这些泸州籍业主在江苏大多种植秀珍菇,回到永川后也种植秀珍菇,从而使永川成为重庆最大的秀珍菇产地。目前,永川生产的秀珍菇约占到了全市90%的市场份额。
这些外来业主的到来,也带动了本地种植户的发展。在这35个食用菌种植场中,除去20个泸州籍业主,2个福建籍业主,2个浙江籍业主,以及蕊福农,剩下的10个食用菌种植场,大多都是后来带动发展起来的本地种植户。
行业观察
着眼两大市场高质量发展好食用菌
市农业农村委明确将食用菌作为全市蔬菜产业新增长点,对于促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保供“菜篮子”、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该委提供的数据表明,从年到年,我市食用菌总产量由25.58万吨增长至37.34万吨。除永川外,我市万盛、黔江、沙坪坝、长寿等多地都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但相比全市的蔬菜总量、食用菌消费水平,仍是一个很大的“短板”。
年,我市的蔬菜产量约8万吨,食用菌仅占到了其中的1.86%。而我市每年的食用菌消费量保守估计在75万吨以上,本地供应量还不足50%。
相比周边地区,我市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年,贵州省的食用菌产值只有我市的1/7,年,贵州省的食用菌产值是我市的3倍。
食用菌作为一种高蛋白、无脂肪、无糖、无淀粉、矿物质及氨基酸含量高的健康食品,其消费量必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稳步提升。
食用菌也是推动循环生态农业的有力“助手”,以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后副产物为原料,经食用菌生产循环转化为人民喜欢的菇类保健食品,再将食用菌渣、废菌包加工成饲料和有机肥,可形成食用菌与种植业、养殖业“大循环”。
市农业农村委经作处处长马平认为,发展食用菌“新增长点”应着眼于区域市场、全国市场这两大市场。
从全国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律看,市场区域化是必然趋势,在消费市场就近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既新鲜又有价格优势。无论是福建谷田人到全国各地种植食用菌,还是永川快速发展起全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都是这种趋势带来的结果。
目前,我市食用菌产业还处在自给率严重不足阶段,紧紧围绕区域市场发展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是我市发展食用菌“新增长点”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
另外,我们也要着眼于全国市场。不同的食用菌,保鲜时间的长短不一,辐射半径不一,烘干产品、深加工产品,更是不受运输半径的影响。重庆火锅开到了全国各地,食用菌作为火锅重要的食材,只要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地方特色食用菌品种和特色食用菌深加工食品,不难通过搭火锅“便车”、电商等方式卖到全国各地。
“一亩菌十亩田”,种植食用菌虽然产值高,但同时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各地在发展食用菌这个“新增长点”,切记盲目发展、粗放发展,可多吸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加强科技支撑,强化品牌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完善设施配套设备,强化市场主体带动,力争实现高起点、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