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三十多年如一日,从书本到课堂、从课堂到田间,再从田间回归课本,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食用菌生产技术等课程讲得绘声绘色,今天,我们走近首届“铜仁杰出人才奖”入选者顾昌华,一起听听她的感人故事。
“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奋斗,真正成为手上有茧、脚下有泥、心中有民的职业教育好老师······”这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教师、食用菌工程中心负责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贵州省第9批省管专家”、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者和“铜仁杰出人才奖”入选者顾昌华教授对职业教育青年教师的寄语。
聚焦课程改革致力人才培养
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用勤劳、勇敢和智慧谱写新时代职教人的成长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顾昌华考入贵州农学院,老师讲解的大型真菌、野生菌的形成、食用菌栽培等知识,激发了她的兴趣。自此,她和食用菌结下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顾昌华一直在铜仁农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她以“专功”教书育人,以“母爱”铸就师*,以“工匠精神”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她主讲的《植物病理学》《食用菌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满意率%。同时,在她的主持下,《园林植物识别技术》成为国家级精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荣获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顾昌华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重视技能的磨练,始终把提升专业技能作为培养的根本,通过兴趣小组、创新创业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潜能。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这一气候特点,她带领教学团队创新了“依季分项、双境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季节分项目、分类别,校内外结合安排教学内容。她领衔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依靠这一模式,从最初的院级重点专业发展成省级示范专业,最终建设成国家骨干重点专业。教学中采取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培养了上万名的农技人才和本土化专家,为乡村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像“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安文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罗焕楠”“全国大学生村官张阳”等一大批“知农、爱农、乐农”优秀毕业生。
在学生眼里,顾昌华是一位有耐心的“微笑老师”,她总是面带微笑地向我们讲授病虫害如何防治、食用菌怎样栽培、花卉如何悉心养护。在同学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她会说,“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我们只有从挫折和失败中百折不挠地去寻求并且靠近真实。”在她不断的鼓励之下,同学们又燃起了不服输的斗志,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实验研究中。
聚焦团队建设潜心科学研究
36年来,顾昌华一直在课堂、实验室、田间往返,把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农业科学,作为学院食用菌工程中心负责人,食用菌研发是顾昌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顾昌华的组织与影响下,组建了一支年龄、学员结构合理、各有专长的“职教名师+技能大师+行业能手”优秀团队,扎根黔东开展科学研究。一是依托特色资源做科研,在食用菌良种引进、选育、驯化及梵净山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收集与鉴定等方面深入研究,实现了羊肚菌、平菇、香菇等优良品种成果转化,促进了地方食用菌产业发展。在《中国植保导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20余项,作为第一主编撰写了《园林植物识别技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二是积极推动专业建设,领衔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从省级重点示范建设专业升格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骨干专业项目建设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验收;三是作为专业带头人,带领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团队对接地方产业,开展课程、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成绩突出,获评省级植物生产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优秀教学团队,荣获省、市五一巾帼标兵岗;领衔食用菌技术服务团队获得贵州省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先进集体”。
聚焦社会服务攻克技术难题
多年来,她始终把田间地头作为工作的主战场,把良种良法推广到农村,探索食用菌培育技术,以“示范菇农看、指导菇农干、帮着菇农赚”的服务理念,指导企业和农户攻克一个又一个农业技术难题,为全市余个乡镇,余个村的食用菌、水果、蔬菜等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年至年三年间,开展羊肚菌、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专题培训30余次,共计培训食用菌管理人员、种植大户和菇农人次,现场技术服务指导共计余次。她指导梵天菌业、贵福菌业、滑石香菇基地等食用菌生产企业20余家,得到企业一致好评,多次获评“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优秀专家。指导帮扶万山区敖寨乡发展食用菌产业1万棒,累计实现产值万元,纯利润近万元,有效带动精准扶贫户户人受益,辐射带动0多名困难群众增收致富。
她几十年如一日,用一颗真诚的心面对农民朋友,服务地方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一师一班一村一品”“教授下基层”“农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