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东北网」
东北网绥化10月12日讯(特约记者霍永祥)近年来,肇东市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化”再发展,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把特色做足、把优势做强。围绕“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目标,推动“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让更多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原字号”农产品转化为特色“制成品”,取得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效果。
迎着秋日的阳光,走进位于肇东市宣化乡的福忠农业科技公司,看见鲜食玉米加工车间内正上演着一出繁忙的生产大剧,一穗穗刚刚采摘的鲜食玉米通过机械传送带进入加工流水线,工人们对鲜食玉米进行人工分拣,色泽金*、颗粒饱满的玉米经过清洗、标准筛选、度高温蒸煮、零下35度8小时速冻保鲜等多道处理工序,最终被加工成黏甜可口的无菌真空包装鲜食玉米。“我们的黏玉米口感很糯,吃起来特别香甜,深受消费者喜欢。”公司总经理刘丽丽自信地说。据了解,该公司是一家集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冷冻冷藏、秸秆肥料制造、粮食收储、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现有自建3万平方米鲜食玉米生产加工产区,年可加工万穗糯玉米,销售额万元。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手牵手”模式,带领越来越多农民依托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走上了鲜食玉米特色种植道路,年种植糯玉米多亩,并使用自主研发的有机肥料,采用大农场式机械化种植,最大程度保证了黏玉米的质量。为提高产业发展活力,引进了最先进的扒皮生产线、自动分等机、真空包装机、杀菌锅,锁住糯玉米最原始的口感,把最绿色的农产品从产地直接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不断用玉米深加工产业“链”起群众致富路,逐步形成集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近年来,该公司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吸纳周边劳动力近人来企业就业,每人每月平均增加收入0多元,不仅帮助了企业发展,也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宣化乡草原村村民徐耀云就是众多农户之一,自公司建立以来他就一直在这里打工。“我长年在这个厂子打工,一天一百多元钱,种自己家地也不耽误,收秋也不耽误。”徐耀云说,小小“黏玉米”让他尝到了产业打工的“甜头”。目前,肇东市以优势农产品为依托,积极调整玉米产业结构,形成规模种植,产生品牌效应。全市13家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鲜食玉米、水果玉米及玉米糊、玉米粥、玉米饮料等玉米衍生产品,既提高了鲜食玉米产品的附加值及知名度,又带动农民参与种植实现增收,更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特色化、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发展道路。
“这几年食用菌的行情一年比一年好,我们的菌包生产线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实现了量和质的新突破。”肇东市食用菌协会会长张景文笑着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协会由单一蘑菇种植户“变身”黑木耳、平菇、滑子菇、大球盖菇液体菌种制作、标准化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等为主,引领周边农户走上了致富路。走进肇东镇益康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随着机器声看见车间里的七八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有的负责套袋,有的负责压实拧口,一派繁忙有序的生产场景;而库房内,一包包菌种捆扎严实,整齐排列在货架上,等待“远嫁”内蒙古。目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肇东镇治国村种植食用菌的农户越来越多,全村有家农户栽培种植食用菌,仅此项全村可增收多万元,人均纯增收元。如今,肇东镇依托“公司+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食用菌种植户已发展到1户,年产各类食用菌万斤,纯收入4万元,产品销往北京、山东、广州等地。据了解,在食用菌协会的引带拉动下,当地的食用菌产业由副业转变为主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周边向阳乡、四站镇、昌五镇等6个乡镇18个村屯,有0多名农民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