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大棚平菇出菇季。同村小王的菌包,刚移进大棚不久,开袋、现原基、出蕾都很正常。可就在幼菇形成期,通风口位置菌包就发现有幼菇零星死亡,没有死亡的幼菇菌帽干瘪枯*,死亡也可能很快发生,这是怎么了?
走进它的大棚,看看高低错落的温度计显示:最高温度18,最低温度16,再看看湿度表显示,最低湿度80%,最高湿度87%,都很正常。棚内氧含量和光照也没有异样。
走近出现幼菇死亡的位置,看见菌包垛南端上,都覆盖着塑料布,问题应该就出现在这塑料布之上。
简易通风孔的设置
在大棚平菇种植中,一般的通风,都以大棚膜与地面接触处,作为通风口。这样设置操作简便,需要通风时,只是把大棚膜撩起就可以,通风的大小,按需要靠调节棚膜撩起的高度,也就是棚膜与地面间的距离来控制。需要通风量较大时,就把棚膜提起高些,需要通风量小时,就把棚膜少提起些。同时,这个通风口位置几乎与地面持平,并且从大棚的左端一直到右端,通风均匀,只要大棚后墙通风口设置的高低错落有序,棚内就不会有死角产生。
简易通风口的弊端
但是,在这样设置的通风口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靠近通风口的菌包,距通风口的位置过于小,承受的进出风较大,风还会直吹菌包。通风时,这个位置局部空间相对湿度一般也就在30~40%,即使关闭通风口之后,恢复到出菇所要求的85%左右,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菌包内和菌包外湿度相差较大,就造成靠近通风口的菌包中的水分容易散失,也就容易形成干袋,严重影响出菇。
克服弊端的方法
为了避免干袋现象,大棚菌包码垛后,就要在临近通风口位置的菌包上,覆盖一层布状物,用于遮挡强风,同时,也笼罩住菌包,也防止菌包中的水分散失。对这层布状物的要求是,透气性、吸水性都要好,一般以薄棉布、无纺布、棉纱布为最好。这样材质的布,既能挡风、又能透气,既能防止水分散失,也能让菌包中进入一定的空气,保证菌包中菌丝体和子实体对氧气的需要。同时,如湿度过大,还能使湿度在人为干预下,是空间水分散失,从而达到利于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的需要。
小王的管理失误
小王今年在扣棚后,剩余了好多大棚膜,因为棉布、棉纱布等价格也不便宜,心中想的以为塑料布完全可以替代棉布或无纺布。只考虑到了遮挡风和保持局部空间湿度的作用,而忽略了湿度过大,还需散失水分的实际。
塑料布的确能遮挡住通风口风的直吹,也能保证局部空间的湿度不散失,有保湿作用。但是它并不具备透气性。大棚整体加湿时,覆盖塑料布的菌包处的空间相对湿度与大棚基本一致,有很多时候因为直接喷水,可能达到95%以上。大棚中的湿度过高时,通过通风可以是空间相对湿度降到适宜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的85%左右,但覆盖塑料布处的空间湿度,鉴于塑料布的不透气型,湿度根本不能散失,及时散失也会凝结成水滴,沾附在塑料布上。温度一旦升高,塑料布上的水珠蒸发,形成水汽,仍然在塑料布覆盖的空间之内,这样塑料布覆盖的局部空间的相对湿度就会长时间的高于95%以上,久而久之,加上塑料布遮挡作用,通风较差,高湿度、低氧环境即形成,在一定长的时间内,肯定造成幼菇的死亡。时间过长,对菌包中的菌丝体也会受到影响,最后因为缺氧而变得长势弱或消退。
小王就是为了省钱,只考虑到了遮挡风和保持局部空间湿度的作用,而忽略了湿度过大,还需散失水分的实际。
大棚的平菇种植,尽管简单,但也是很严肃的问题。哪怕只是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能影响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种植管理中的每一个操作,都是种植者多年实验总结出的成熟成果,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对繁琐、对不合理的操作进行改进,改进是一定要小心,且考虑全面,以免出现问题,给自己的种植带来影响。
我是初始农人,食用菌种植者。个人经验分享,不妥之处,请指正。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