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贵阳日报」
贵阳市农投集团从江食用菌基地高标准菌棒厂。
从江食用菌基地高标准菌棒厂的菌棒储存车间。
高标准菌棒厂的工人正在生产菌棒。
贯洞镇村民在易地搬迁广龙社区食用菌产业扶贫车间内采摘榆*菇。
九月是丰收的季节,走进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镇广龙社区,一旁的易地搬迁广龙社区食用菌产业扶贫车间内,阵阵菌香扑面而来,圆柱形的菌棒整齐排列在层架上,从菌棒上长出的金*色榆*菇朵朵盛开,密密麻麻。
9月23日,广龙社区的几十名易地扶贫搬迁户一大早就来到食用菌产业扶贫车间采摘榆*菇。“现在*策真的好,我们告别破旧茅草房,住上漂亮搬迁房,还可以就近到扶贫车间采摘榆*菇,一天工资有80元,年底还有分红,我们住得安心、住得开心。”一位搬迁户说。
小小食用菌,不仅带来丰收的喜悦,还撑起了群众的“致富伞”。目前,贵阳市农投集团从江食用菌基地探索出“1+3”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即建设年产万棒的高标准菌棒厂1个,创新开展社区工厂、庭院、林下等3种出菇模式,示范带动从江19个乡镇、余农户2.4万余人,累计种植食用菌余万棒,农户人均可增收元以上,实现了投入少、就业稳、效益高、带动强。
■建设高标准菌棒厂引领产业化大发展
在从江县贯洞镇美娥工业园内,1座年产万棒的高标准菌棒厂格外引人注目。走进菌棒厂制棒车间,12名工人佩戴口罩正在开足马力加紧生产菌棒,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各项流程井然有序。
“制棒车间共有1条半自动生产线,2条全自动生产线,都是国内一流的生产设备,可实现全自动拌料和装袋,高温高压灭菌,菌棒恒温培养。”贵州省从江县菌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负责人杨正伟说。
年,贵阳市农投集团与从江县合作共建的贵州省从江县菌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户从江县贯洞镇美娥工业园,建成年产万棒的高标准菌棒厂,可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在当地逐步形成集食用菌菌种研发、菌棒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业态。
在菌棒制作方面,可提供香菇、木耳、红托竹荪、平菇等适宜从江种植的品种;在发展生产方面,菌丰公司创新探索出菇示范基地,成熟菌棒交给农户负责出菇生产;在销售保障方面,依托贵阳市农投集团农产品流通体系,确保食用菌种得好、产得好、卖得好。
建设高标准菌棒厂,不仅引领从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目前,菌棒厂有稳定工人50余人,都是贯洞镇周边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和居民。从从江县下江镇搬迁到贯洞镇广龙社区的姚秀权,因之前有过养鸡场的管理经验,经过培训合格后,在制棒车间当上了管理员。“在菌棒厂上班,每天有元的稳定收入,以后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姚秀权说。
菌棒厂建好后,家住贯洞镇南苑小区的居民张锡细就来到制棒车间上班。“不用背井离乡,又能顾老带小,家门口就有钱赚,以前根本没想到有这样的好事儿。”张锡细说,现在每月最低能保证有元收入,待遇不会比在外面打工低。
■创新三种出菇模式因地制宜挖潜增效
从江县贯洞镇广龙社区食用菌产业扶贫车间内,层架上的榆*菇已经成熟,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榆*菇属于中温品种,适合夏天种植,这批采摘的榆*菇将被销往全国各地,预计销售额将达到20万元。”扶贫车间管理员韦雨清说。
据介绍,这是菌丰公司在当地发展食用菌种植新模式的社区工厂之一,主要以种植榆*菇、红托竹荪为主。通过当地生态移民局的协调规划,充分利用易地扶贫安置点闲置的门面与地下室来种植食用菌,并且带动当地村民在基地务工,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该产业一年能固定带动户,每户的收入一年在左右。村民梁贵暖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看到社区工厂落户,她毅然决定放弃外出务工,选择到社区工厂上班,由于工作出色,如今已经当上了管理员,每天的工作主要负责工人的日常调度。“现在可以照顾家里小孩和老人,收入也还可以。”梁贵暖说。
目前,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菌丰公司盘活了美娥、南苑、广龙、银新、贵运等5个社区一楼闲置门面、停车场资产,以“公司+合作社+基地+搬迁农户”模式,打造集菌种研发生产、菌棒制作培养、出菌示范栽培和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标准化全产业链食用菌产业发展体系。
“除了社区工厂,公司还通过专家学者实地调研考察,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创新发展出了林下种植和庭院种植两种出菇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来源。”杨正伟说,到目前为止,公司通过三种出菇模式,已发展种植食用菌余亩,带动当地村民余人就业。
在从江县贯洞镇腊水村林下种植基地,一片树林下,一堆堆椴木横竖交叉堆放整齐,椴木上已长出洁白粗壮的菌丝,散发出浓郁的菌香,技术员姚茂国正忙着给椴木翻堆,确保上下水分均匀。“今年6月底我们共投放吨椴木、菌种包,预计11月中旬椴木香菇就可以初采摘了,明年将迎来丰产期。”姚茂国说。
而庭院种植,则是指合作社组织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闲置田地等闲置资源建设简易出菇大棚,发展食用菌种植。“按照‘公司+合作社+*员+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菌棒、技术管理、收购、销售、人员定点驻村指导,农户负责管理采收。目前,在贯洞镇,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庭院种植。”杨正伟说。
■示范带动成果凸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贵阳市农投集团进驻从江县后,示范带动了从江县发展亩食用菌种植,覆盖从江县19个乡镇、专业合作社个,带动余农户2.4万余人增收致富。从江县贯洞镇腊水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今年,腊水村与菌丰公司合作,采取“*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村共有14户种植黑木耳28.52亩,共计种植17.15万棒,总产量达17万斤,为群众带来每户至少1万元的纯收入。
“我们公司无偿提供菌棒,并提供技术指导。在产品回收上,我们以保护价的方式保障老百姓的利益。无论面临什么情况,我们扣除菌棒成本价后,都会确保他们一棒有一元钱以上的收益,这给农户吃下了定心丸。”杨正伟说。
去年收水稻后,腊水村坝区稻田开始空余,合作社便开始动员群众开田放水,发展黑木耳种植,共分了两批下地。木耳由群众种植,合作社统一管理,采摘后统一由菌丰公司收购。“我想到地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种点东西。刚好黑木耳种植简单,我就在家里尝试种植。一年能种个万把棒,现在赚了有两三万块钱,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感谢国家的好*策啊。”贯洞镇腊水村村民蒋魁说。
腊水村村民杨巧云也是参与黑木耳种植的农户之一,黑木耳种下后,她每天早上7点半就准时到龙图大坝食用菌基地工作,一天工作8个小时,就能拿到元的务工收入。“在这里上班真的安逸,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和小孩。不像以前在外打工,家里有事也回不来,只能干着急。”杨巧云说。
杨正伟表示,下一步,公司将采取“内外循环模式”在从江县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内循环以菌丰公司“工厂化出菇+示范基地+社区工厂”模式实施。工厂化预计年种植秀珍菇万棒、示范基地计划种植食用菌80万棒,其中香菇50万棒,黑木耳30万棒,社区工厂预计年种植食用菌86万棒。
外循环以黑木耳为主,预计年种植黑木耳万棒,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合作社每棒交1元定金后,公司为其生产合格菌棒,菌棒发出后公司全程免费提供黑木耳种植技术指导,产品采摘后公司根据市场定价包回收,确保群众能得到相应的收益。
■短评
让农业产业化的
“丰”景更动人
潘朝选
贵阳农投集团在从江建设食用菌基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有了稳定收入,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小小菌菇撑起了群众“致富伞”,这样的“丰”景格外动人。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道必答题。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性举措。一方面,农业产业的兴旺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从而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从吃饱到吃好的提升,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健康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农业生产不仅要追求量的提升,更要追求质的保障,唯有坚持绿色发展,保障产品品质,才能够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在全产业链上持续发力。在种植上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选定合适的项目,形成科学化、规模化生产;在流通上要不断拓宽渠道、拓展市场,保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在加工上要精益求精,打造品牌,努力实现农产品价值最大化,形成更加稳固、健康的产业链,助推黔产农货涌入更大市场,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当前,农业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蕴藏着巨大潜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消费结构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等,都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期待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各类人才,把目光投向农业农村的广阔舞台,让农业产业化发展活水奔流,“丰”景更动人。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彭刚刚/文彭理/图岑继维/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