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过后,不少农活进入“冬歇期”,但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菌菇产业致富带头人孵化基地没有丝毫寒意,种菇的、采菇的、包装的、搬运的……棚里棚外一片忙碌景象。高闸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扈银芳说:“学习了*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备受鼓舞,大家都铆足了劲,更努力地干工作。”
12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孵化基地的宁夏吴忠市晟祥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蘑菇温棚内,一股特殊的蘑菇香味扑鼻而来,只见蘑菇菌袋整齐地摆放着,青灰色的蘑菇朵儿恣意生长,圆润饱满的“身姿”上撑开一顶顶小伞。
“这个棚里种的都是姬菇,别看它的形状和平菇很像,但不似平菇丛生,而是一株一株单生的,其口感脆而筋道,含有10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更高。”合作社理事长张银平向记者介绍,以前合作社单一种植平菇,但由于市场饱和,价格不稳定,他们尝试着向高端发展,主要种姬菇、秀珍菇、羊肚菌,目前正在试种茶树菇和猴头菇。
张银平告诉记者,他栽培蘑菇的原料用的是秋收后别人不用的玉米芯。选用棉籽壳、锯末、棉渣、麸皮、豆粕、油饼、米糠等做基质,不仅接种成功率高、固型好,也提升了蘑菇的口感。合作社的菌菇分春秋两轮,春夏种秀珍菇,秋冬种姬菇,除了宁夏本地销售,主要发往兰州和广州。
扈银芳向记者展示着刚采摘的姬菇
“1个棚有5万个菌棒,1个菌棒可采7茬到8茬,平均10天一茬,从10月底第一茬上市到现在已是第3茬。”张银平说,眼下正是姬菇大量上市的季节,价格也比较理想,“今年秀珍菇的价格每公斤16元左右,姬菇的价格每公斤10元左右,1栋3亩的棚一年最少收入18万元。”
对于在蘑菇棚打工的工人们来说,在家门口工作,既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又能照顾到家,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村民庄萍英从蘑菇棚建设之初,就在这里务工,如今她成了蘑菇采摘的技术能手。“大棚里的活,干多了就顺手了,而且离家近,一天能拿到元的工资,挺好!”庄萍英回答着记者的提问,手里的活计丝毫没有放缓,“一天能采八九十筐,1个月能挣多元,大家都是周边的农民,乡里乡亲都熟悉,互相之间聊着家长里短,心情也好。”
由于晟祥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蘑菇种得红红火火,不少想种蘑菇的人也慕名来向张银平“取经”,他都毫不吝啬地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高闸村农民种植菌菇的积极性颇高,许多农民把自己的旧棚改造加固,开始种菇,如今已有8户村民参与其中,蘑菇棚扩大到53栋。
“蘑菇棚不仅是农民的‘摇钱树’,也是咱们村集体收入的‘土银行’。”扈银芳说。
扈银芳告诉记者,过去高闸村几乎是空壳村,没什么村集体经济可言:“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成为摆在我们村干部面前的难题。”
通过考察,村两委班子发现食用菌种植产量高、效益好,于是借助利通区委组织部下拨的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于年在村上的空闲地建起8栋高标准温棚,将其租给张银平种菌菇:“仅此一项一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在此基础上,去年高闸村连片流转土地,将7个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和产业人才资源进行整合,以*府投资吸引社会投资带动农户自筹,集中发展瓜菜、菌菇等设施农业。目前已整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2万元,建成占地亩的全钢架拱棚60栋,带动7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5个专业合作社、9名产业致富带头人参与种植。
“加上我们出租的房屋,如今村集体经济一年入账17万元左右。”扈银芳说,一棵食用菌,盘活了村集体经济,掀起了创业热潮。下一步,该村将继续扩建蘑菇大棚,进行新品种研发,提高附加值,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群众多办实事,进一步巩固群众致富的信心,为乡村振兴续写新篇章。(记者张瑛张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