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刘晓阳李晓星
这几天,辉县冀屯镇种菇大户王林宁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春分前后,一季儿的平菇种植接近尾声,“从制作发酵料开始,我就知道今年准挣钱!”王林宁自信地说,“你瞅,俺这产量高的大棚今年能挣近10万元。”
搁在几年前,王林宁可没有这么足的底气。年,王林宁从父辈手中接管食用菌合作社,年轻气盛的他本想大干一番,不料想因发酵料制作技术不稳定,菌袋大面积污染,成功率仅有10%,合作社的不少菇农损失惨重。
对此,菇农王城市也深有体会:“以前用发酵料,菌袋时不时会坏,有时坏半袋,有时一袋全坏,也不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冀屯镇有20多年的平菇种植史,全镇有1万多个种植大棚,当地菇农们所说的“发酵料”,是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培养料制作技术,通过料堆自行升温发酵,抑制霉菌生长,从而给平菇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相比之下,生料污染率高,熟料成本高。而且,发酵料制作最方便,每年秋天找一块空地,把玉米芯堆起来,十来天就搞定了。但就是发菌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坏。”年,菇农们的遭遇引起了省农科院食用菌团队的注意。
“平菇的天敌是霉菌,好的菌袋中是否存在着霉菌的天敌?”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孔维丽通过反复实验,从菌袋中发现了*酮类、生物碱等40多种具有抗菌功能的活性物质,还有5种抑制霉菌的物质。
抑菌物质找到了,这些物质是怎么产生的?经过5年的科研攻关,孔维丽带领团队研发出“无能源平菇”种植技术,缩小培养料的粒径,改进配方的碳氮比,调整翻堆工艺,提高发酵温度,延长高温时间,实现了零下5℃到40℃稳定发酵,能完全抑制青霉、木霉等杂菌生长。这样,平菇在接种后生长速度加快,产量还能稳定提升。
这项技术的诞生让菇农们再也不用碰运气了。“培养料成功率达95%以上,从制料到出菇,时间大大缩短,产量大大提高,一斤料能出一斤菇,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王林宁坦言。
“通过使用比色卡、试纸条等辅助工具,随时测量料堆的温度、湿度,菌袋再也没坏过,平菇质量还有保证。”王城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袋毛收入4.5元,比之前提高了一成,4个大棚一年下来毛收入20多万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河南食用菌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平菇是食用菌的主要栽培品种之一,正是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典型。
“‘无能源平菇’种植技术,首次揭示了发酵料栽培平菇技术原理,通过工艺改进,解决了长期以来菌袋发菌质量不稳定的核心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表示,该技术填补了生物制备平菇培养料的理论空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宝藏档案
“无能源平菇”种植技术,培养料无需使用煤电进行高温灭菌,操作简单,出菇产量高、质量优,深受菇农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