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村镇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村镇通过数字技术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应用,有效赋能循环高效农业发展,高质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
▲大村镇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的工人采摘成熟的平菇。记者梁玉鹏摄
智能种植日产平菇可达万斤
在大村镇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一筐筐新鲜采摘的平菇正在装车。在装运车旁边,一排排空塑料筐整齐排在墙边。“这些空塑料筐都是商贩提前送到基地的,因为每天出菇数量有限,供应商们都需要排队。”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江富告诉记者,该基地去年正式投入生产,设有25个平菇种植车间,每天的产能在斤至斤不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村镇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内环境干净整洁、阴凉湿润,一排排菌包被整齐有序地摆放在高高的架子上。“平菇的种植对于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传统的平菇种植受限于这几个因素,夏天很难出菇,而我们的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创新研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温湿度控制设备,打造出平菇适合生长的环境,实现了一年四季持续出菇。”宋江富介绍,利用“隧洞”原理,自主创新研发的环形送风装置,在降低80%耗能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夏天栽培平菇需要的“大通风”也就是强供氧与保持低温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不管是温度、水分还是光照的调节,都实现了自动智能化,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只要在程序中设定好各项条件的参数,设备就能实现全自动调节。”宋江富告诉记者,通过数字赋能,基地真正实现了集约化、智能化、信息化、工厂化的完美融合。
循环农业种植养殖融合发展
传统菌菇种植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料,无法出菇的菌包往往就会被遗弃,不仅浪费资源,还容易污染环境。而在大村镇平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传统的废料却成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助推剂”。
“基地产生的废菌包通过处理,可以加工成畜禽养殖饲料,而畜禽产生的粪便则可以通过生物堆肥的方式制成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可以用作农作物绿色种植标准园的养分补给,而绿色种植农作物产出的秸秆正是制作菌包的材料之一。通过这一系列操作,真正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发展。”宋江富介绍,该项目在循环利用过程中无“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循环利用率达到%,“整个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并不是单纯的一加一等于二,通过循环利用,实现成本优化,项目所有运营板块产生的‘叠加’效益高出‘相加’效益30%-35%。”
据了解,该项目每年可消耗农业废弃物、秸秆余吨,每年为周边种植户增收约万元。同时,产出的副产品有效推动了当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长期就业余人,临时性用工余人。
新型平台特色产品卖到全球
大村镇的区位优势并不突出,略显偏僻,在循环农业链条基本成型后,农产品的销售就成了亟待解决的关键。
“通过和镇里、区里沟通,我们打算建设一个农产品交易中心,不单单销售我们自己的产品,也能辐射周边区域。而且,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走传统批发市场的路子。”宋江富告诉记者。
年11月,由青岛绿色家园市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创建的新区第一个4.0功能型农业农交中心投入运营,总投资1.2亿元,一期投资万元,占地60亩,是大村镇助推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这个农业农交中心集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身份认证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电商交易中心、科研院所产学研和技术孵化中心等4个分中心于一体,目前已建成3万立方米农副产品恒温仓储、1万立方米气体调节恒温仓储、平方米标准加工车间和平方米线上线下交易服务大厅,已进驻企业55家、农产品种。
“4.0功能型农业农交中心是我们基于区域发展阶段,区别于传统批发市场的一种全新尝试。”宋江富告诉记者,随着4.0功能性农业农交中心的建成完善,大村镇的特色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为当地产业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区域内好产品的不断增加,农交中心的地区辐射拉动作用将不断放大,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