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也称侧耳、糙皮侧耳、蚝菇、黑牡丹菇,是担子菌门下伞菌目侧耳科一种类,是种相当常见的灰色食用菇,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氨基酸成分种类齐全,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
Pleurotusostreatus.
在东兴区田家镇牛厂村,问起谁家平菇种得好,村民们都会提到杨远和。这位远近闻名的“平菇大王”,今年54岁,种植菌类36年,摸索出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完成了从“门外汉”到“土专家”的蜕变。他家种植的菌类品质好、收成高,深受客户的青睐。
▲冻库保存
▲查看
杨远和
“菌包是我们自己做的,从拌料、装袋、蒸煮消毒再到种植管护,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种出的平菇存货率高,品相、口感都好。”
走进杨远和家的种植大棚,一袋袋的菌棒整齐排列,一株株的平菇如花绽放,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箱、运输。杨远和说,目前种植的菌类主要为平菇和姬菇,一个菌棒可以出菇九个多月,一季产量平均两斤多。每年五六月份,平菇基本就采摘完了,等到立秋后开始下一轮种植,现在这个季节每天可以采摘几千斤。
▲出菇
▲采摘
说起食用菌种植之路,杨远和感慨万千。年,刚初中毕业的他了解到食用菌种植效益好,食用价值高。抱着试试的态度,买来菌类种植的书边学边种。“第一次不敢种多了,做了四百多个菌包,然后搭了个几十平方米的棚。”杨远和回忆道,试种下来发现有些菌包不出菇,存活率不高,影响产量。经过向农科院专家咨询得知,问题出在菌包灭菌环节,灭菌需要烧煤蒸煮,火势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蒸煮、消毒是否彻底。
▲管理
▲接种
就这样,杨远和一边实践、一边摸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积累经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步扩大了种植规模,一年下来种植菌包数量达到三万多个。年,杨远和成立内江全和专业合作社,升级了生产设备,初步建成食用菌种植现代化工厂。
▲种植基地
▲忙碌
“灭菌环节以前是烧煤来蒸,现在用电,既环保又缩短了灭菌时间,提高了制作菌包的效率。”杨远和说,虽然用电成本更高,但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环保号召,他安装了专用变压器,决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装袋
▲装车
如今,杨远和的29个种植大棚占地约二十余亩,共计种植食用菌包15万个,一季产量达30多万斤,产值超过万元。专合社的发展还帮助了村民就近务工,实现家门口增收,每年仅劳务支出就高达20多万元。下一步,杨远和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为自己的产品申请有机认证并注册品牌,让更多人吃上自己种植的菌类蔬菜。
图文:黄正华
编辑:王莉萍、李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