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疆阿克苏,浙江人比较熟悉的是当地盛产冰糖心苹果、纸皮核桃等优质农产品。随着两个武义菇农到来,天山南麓又兴起食用菌产业——一个个大棚镶嵌在挺拔的白杨树之间,一根根菌棒孕育出朵朵菌菇,生发出成千上万当地同胞脱贫致富的希望。
这两个武义菇农,就是朱立文和陈金生。
“井冈山”
见到朱立文时,他正在招呼客人。来自温宿县三角地批发市场的小谢,想看看接下来这茬香菇品质怎么样、每天能供多少货。
朱立文原籍丽水,但早就把自己当成武义人——在武义种过菇,在武义县城买了房,爱人孩子户口迁到武义,每年过年都会从新疆回到武义。朱立文的香菇种植生涯也与其他武义“游牧”菇农并无二致——先后在长春、大庆、牡丹江种过香菇,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年,朱立文到新疆,起初是为了种水果,没过多久他还是种起了香菇:因为交通不便,从外地销到阿克苏的香菇极少,在阿克苏务工的四川人对香菇需求量大。
种养香菇的第一年,雄心勃勃想要大干一番的朱立文就遭遇当头一棒。在香菇种植过程中,菌棒的菌丝发满菌袋,色泽从白色转为棕褐色时才能下到田里,这个过程叫作转色。当正常该转色的90天到来时,朱立文菌棒料表的色泽依然是白色。
生平头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朱立文急了,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菌种出了问题。他每天一遍又一遍跑去看菌棒,一天、两天、三天……直到第天,期盼已久的转色终于来了。
朱立文后来才琢磨明白,是南疆白天日照长、晚上发酵时间短,造成菌棒转色慢。类似差异还有很多,比如因为海拔有多米,灭菌时间也不得不从原本的10个小时加长到20个小时;南疆气候干燥,在武义敞开大棚就能保证湿度,在温宿却需要不断地浇水……朱立文慢慢摸索,逐渐掌握适应本地气候的种养技术。当年,朱立文种的5亩香菇甫一上市就被一抢而空,每公斤20元的售价远高于武义6元的市场行情。
前脚小谢刚走,后脚几百公里外驱车而来的喀什莎车县客户——中石化新疆分公司派驻当地工作队的汪队长又来了。一名维族小伙与汪队长同来,专门到这里观摩学习技术,他们采购的香菇菌棒,将发放给当地贫困户。
朱立文年从阿克苏转战温宿,是因为受金华援疆指挥部的邀请。为帮助当地农户开辟新的增收路子,指挥部引进食用菌技术推广项目。听说朱立文在阿克苏已经种植成功,便邀请他过来负责这个项目。依托温宿食用菌基地,朱立文成立专业合作社,吸引当地农户加入。
“起初没人响应。当地政府、援疆指挥部和我们一起做工作,在基地干活的当地工人成为首批社员。他们一边领工资,一边领种香菇,并由合作社统一回收销售。”尝到甜头后,有的社员把家里养的牛、羊都卖了,夫妻俩一心一意种菇。目前合作社年加工食用菌菌棒40万棒,共已扶持户农户种植香菇、黑木耳、平菇,年帮扶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金华援疆指挥部工作人员说,朱立文是南疆最早种食用菌的人,他的生产基地就是南疆香菇种养的发源地,货物从这里发出,技术从这里辐射。这里,就是南疆香菇的“井冈山”,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作出积极贡献。
摩托车
从温宿县到乌什县,沿途大多是戈壁滩。但行驶多公里后,突然出现一片绿洲。乌什县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到了。陈金生就在这个村里。
陈金生是武义县三港乡曳坑村人,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种菇,成了率先脱贫致富的种植大户。年5月,浙江援疆指挥部启动为期3年的“边疆干旱地区果园套种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由省农科院牵头引进黑木耳林下种植技术。武义县科技局是省农科院的合作单位,特地选派食用菌种植经验丰富的土专家陈金生,前往当地开展技术推广。
一大早,陈金生骑上摩托车来到托万克麦盖提村菌棒厂。本村女工阿依古丽·艾海提和工友正在用机械为香菇菌棒刺孔。陈金生走过去朝他们摆摆手说:“变黑的菌棒说明没发好,不能要了,挑出来放一边吧。”
交代好工作任务,巡视了一遍两座厂房里的上万个香菇菌棒,陈金生又跨上摩托车。到乌什各镇村看看种植户的木耳香菇生长情况,及时开展技术指导,是他几乎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内容。
托万克麦盖提村是乌什县建档立卡贫困村。记得当年5月与省农科院专家一起来到乌什县时,当地农民的贫困现状让陈金生感到震惊:因为栽培结构单一、土壤盐碱化严重,粮食作物收成不好,林果品质不高,增收十分困难。“我想帮他们富起来!”陈金生就此下定决心,以农民技术员的身份留在乌什县。
当地人对陈金生和他的黑木耳菌棒都抱着狐疑的态度,陈金生就选了3户贫困户作试验。当年冬天,首批生产的5个品种、6.2万个菌棒,接种成活率达99%,亩产收入超万元。
新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访惠聚”工作队派驻在托万克麦盖提村。年,省农科院的项目已告一段落。陈金生本可以回到武义,继续种他的香菇。但经不起工作队的多次挽留,更考虑到还有不少农户尚未脱贫,陈金生又留了下来。工作队副队长陈光说,陈金生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通,村民们有什么技术难题,他都会骑着摩托车随叫随到。3年来,他带领9个村个贫困户从无到有种起黑木耳,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38岁的杰力力·托合提说,他原先是贫困户,一年忙到头种的小麦玉米最多赚一两万,现在他在菌棒厂上班,一个月有元的稳定收入,再加上家里种的食用菌,全家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
乌什县纪委副书记杨海涛原先是林草局副局长,与陈金生一起工作了两年多。他说,当地人称陈金生为“陈工”,短短三年内他以自己的技术改变了很多贫困户的生活,和大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取得的扶贫成绩有目共睹,大家打心里爱戴“陈工”、感激“陈工”。
“我们”
“我们在一起待过好几个月!”同是在阿克苏的武义菇农,朱立文和陈金生在温宿县有过交集,他们曾是“战友”。
初来乍到,没有合适的场地,陈金生最初的食用菌适应性试验,就在朱立文的合作社基地完成;没有专门的碎料和灭菌设备,陈金生第一批送到乌什县的菌棒也是在朱立文的合作社基地加工的。陈金生到援疆指挥部办事、采买物料、协调浙江机器设备到乌什等事项,朱立文都会让弟弟开车送他跑前跑后。
朱立文说:“我和陈金生有这个技术条件,我们相互支持,共同为阿克苏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当地农民的增收做点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采访时,“我们”是陈金生的口头禅。“我们乌什因为在天山脚下,湿润多雨,更适宜发展黑木耳”“我们乌什有20多万亩的核桃林,每年整枝产生大量的木料可用于制作菌棒……”说到陈金生,当地人也经常说“我们”。生活上的事陈金生尽量不麻烦农户,但他们说:“陈工,你是我们自己人,客气什么。”
今年5月,按照陈金生提供的技术规范,当地又在托万克麦盖提村菌棒厂附近新建了占地多平方米的10个食用菌大棚。陈金生说,由于本地黑木耳市场趋向饱和,今年开始利用这些大棚指导贫困户们学会管理和种植香菇、猴头菇、灵芝等更多效益更好的新品种,让大家的脱贫奔小康之路走得更稳、更坚实。
然而,远望天山,难抑思乡之情。阿克苏一家火锅店把朱立文种的香菇,连菌棒一起展示在敞开的操作间,顾客稀奇:香菇原来是这样长出来的。朱立文夫妻偶尔在那里吃饭,吃到好吃的飞饼,妻子说:下次带女儿来这里吃一次……女儿目前在金华上初中,无法陪伴,夫妻俩总觉得对她有所亏欠。
陈金生也经常沉默。走在成排的白杨树下,有一次他对记者说:“真想跟你们一起回去。”有一次他说:“想念老母亲了。”陈金生今年60岁,母亲已经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