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在柏杨河乡柏杨河村平菇种植基地,种植户李小平正在搬运采摘好的蘑菇。(记者宋建华摄)
新疆网讯(记者宋建华)外面天寒地冻,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蘑菇生产基地内,暖意融融。一排排平菇菌袋排列整齐,一簇簇肉乎乎的平菇长势正好,撑起了一把把“小伞”。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米东区以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瞄准首府冬季市场发展食用菌种植余万平方米,还以农旅结合为思路发展采摘旅游及蘑菇深加工,走出一条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子。
小小蘑菇伞,既丰富了首府市民“菜篮子”,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12月14日至15日,记者走进多处蘑菇基地,与种植户们聊起蘑菇带来的幸福日子。
拓市场,抱团发展成规模
14日一早,在柏杨河乡柏杨河村平菇种植基地,54岁的李小平忙着将采完的蘑菇装车发往批发市场。
一同装车的除了自家的蘑菇外,还有其他种植户的蘑菇。他说,大家一起种,一起收,一起卖,抱团发展。
去年开始,柏杨河村利用独特的逆温带气候大力发展蘑菇种植,目前种植户已有18户,种植了37个大棚。
李小平家的蘑菇大棚里,一簇簇平菇从菌袋中探出头来,大的有手掌大,小的有指甲盖大。
米东区种植的食用菌中以平菇为主,总产量2万余吨,占首府冬季蘑菇市场的一半左右。
柏杨河村地处天山山麓,冬暖夏凉。去年开始,在村“两委”及米东区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村上开始引进蘑菇种植。
柏杨河村党总支书记郝贵生说:“首府市场上蘑菇需求量大,而且效益不错,我们就大力发展蘑菇种植。”
李小平有十多年蘑菇种植经验,之前一直在别处种蘑菇。他说,这里气候适宜,生产大棚集中,容易形成规模,去年就开始在村上承包3个大棚种蘑菇。
采摘完的蘑菇直接装车,要赶紧运往首府的大型批发市场。
有经验,肯吃苦。去年一年,李小平种蘑菇收入20余万元。慢慢地,跟着他种蘑菇的村民越来越多。
“种植户多,产量大,市场认可,销路不愁,价格能保证。”李小平说。
一起装蘑菇的种植户蒋莲香说,现在的蘑菇都有订单,批发价10元一公斤左右,比往年同期价格高。
米东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处处长李刚说,他们加强引导扶持,通过规模化种植形成产销一体的产业,促进增收。
转思路,采摘旅游市场宽
这两天,在长山子镇大庄子村,45岁村民王飞堂正忙着跟旅行社对接带游客到蘑菇种植采摘基地采摘的事宜。
今年10月,一直在外做生意的王飞堂回到村上发展。
“这两年,农村政策好,农产品也有市场。”王飞堂说,经过考察,在长山子镇农技部门的推荐下,他请来了有着十几年食用菌技术推广经验的技术员王跃生一起种蘑菇。
王跃生给王飞堂制定了蘑菇种植计划:利用大庄子村靠近五家渠市和乌鲁木齐城区的优势,农旅结合,将这里打造成蘑菇生产采摘基地。
今年,基地共有8个大棚,引进了平菇、红菇和雪莲菇。雪莲菇棚里,一朵朵长在土里、样子像灵芝、大的有脸盆大的蘑菇煞是好看;旁边红菇棚,一个个红色的蘑菇用塑料薄膜覆盖……
雪莲菇和红菇都是新品种,冬季产量极低。目前大量生长的是平菇。
平菇棚里,市民于辰带着8岁的儿子正在采蘑菇。
“这种蘑菇叫平菇,学名侧耳。长蘑菇的叫菌袋,里面有麦秸、稻秆和苞谷棒等,适合蘑菇生长……”王跃生现场给于辰的儿子做讲解。
于辰是经朋友介绍来采蘑菇的,她说,这个地方离市区不远,带着孩子体验采蘑菇,还学到了知识。
近一个多月来,基地已接待游客多人次。王飞堂说,基地现在正在攒人气,等明年开春,他打算将村里的多亩林带承包下来,引进猴头菇、玉皇菇等经济价值高的蘑菇,打造大型食用菌采摘基地。
深加工,建立工厂做产业
于辰临走时,王飞堂送给她一罐红菇干和一瓶蘑菇酱样品,让她尝尝鲜。
基地在种蘑菇的同时,还与加工企业合作,正在研发蘑菇加工产品。
近年来,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首府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原材料加工,逐步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加工。
“拿这款麻辣天山红菇干来说,我们将红菇烘干,经过蒸煮等工序,加工成麻辣口味。味道不错,还耐存储。”王飞堂说。按计划,明年基地食用菌种类将达到十几种,他们将会挑选出更多适合做蘑菇酱和蘑菇干的蘑菇,并建立小型加工厂生产自己的蘑菇深加工产品。
“同时,我们还会利用废弃的菌袋做肥料,种植其他采摘蔬菜,增加基地的采摘农产品种类。”王飞堂说。
基地发展,王飞堂还没忘了乡亲们,基地用工都用当地村民,已带动了30余名村民增收。
对于未来的发展,王飞堂信心满满:“农村政策好,小蘑菇也能干成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