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磨街乡常门村地处禹州市西部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四山三岭夹两沟”,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年被确定为贫困村。过去,常门村有食用菌种植的传统,却因技术不过关、市场脉搏把握不准等原因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引导和支持下,常门村“两委”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决定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资源优势,将食用菌种植作为重要产业来打造。
“我们依托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投资多万元,成立了村集体性质的常门蘑菇公司,以每亩元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引导支持群众建起了30座蘑菇大棚,种植香菇、平菇、灵芝菇、袖珍菇等4个品种。所有种植户采摘的蘑菇,常门蘑菇公司一律按照每公斤10元的保护价收购,彻底打消了群众害怕卖不掉而不敢种的顾虑。”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俭说。
同时,该村党支部还大力支持帮助贫困群众种植蘑菇。无钱建棚的,可以每年元的价格承包该公司大棚;自建大棚的,该公司每座棚补助0元,并且在供应菌种棒时,个人先按每个1元的价格购买,其余4元由该公司暂时垫付。该公司还专门从登封请来了技术员,随时给种植户上门指导。
该村党支部的号召和常门蘑菇公司的优惠政策,激发了该村群众种植蘑菇的热情。今年春节后,不能外出就业的群众纷纷到村蘑菇大棚里装菌袋、点菌种、运菌种,帮助种植户摘蘑菇、拣蘑菇、建大棚,每天有50元收入。贫困群众王亭和郭遂红各自新建了3座菇棚,翟迎欣一下子就建了5座,而陈国欣承包了常门蘑菇公司的5座大棚。目前,该村新建蘑菇大棚30座,全村蘑菇大棚已发展为60多座。
在“互联网+”思维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常门村群众还积极打造电商平台,让“常门蘑菇”走出禹州、许昌,走向全省、全国的大市场。“下一步,常门蘑菇公司还要进行蘑菇深加工,开发生产香菇酱等系列产品,拉长产业链条,让小蘑菇撑起常门村的‘致富伞’!”王俭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