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指出,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会议强调,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粮食安全这根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绷得更紧。要打牢种质资源基础,做好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工作,切实保护好、利用好,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对茶树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
为加快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力度,着力解决种业振兴“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完善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推广平台建设,构建出贵州种业发展新格局,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育茶叶良种建立优种资源库
“贵州茶树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贵州茶叶研究所成立之初,贵州老一辈茶叶育种专家不断普查、收集本土茶树资源及变异类型,为茶树品种选育奠定了重要基础。”7月20日,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科研管理科副科长、副研究员陈娟告诉记者,过去,贵州茶树品种以省外引进为主,导致茶叶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贵州茶叶产品特色及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本土品牌难以形成,缺乏市场竞争力。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科研管理科副科长、副研究员陈娟
年以来,茶籽化石的发现及鉴定有力地证明了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在贵州,“正本清源”让贵州茶产业发展更有底气!科研人员通过对贵州本土茶叶品种的选育,取代过去缺乏特质的品种,推广贵州自育特色茶树良种。
历经80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研究所共保存各类茶树种质资源份,在贵阳和湄潭建立了总面积75亩的茶树种质资源圃,配套温室大棚和实时监控设备用于保护种质资源,承担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长期性监测,及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为省内外茶学学生实习、地方茶产业部门、茶叶企业提供了科研、教学和科普基地。
目前,茶叶所优选并培育出10个黔茶(湄)系列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在省内外推广应用30万亩以上,15个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授权,3个新品种正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科研人员积极开展茶树优异基因挖掘与创新利用,发现白化类、紫芽类、低咖啡碱、高茶氨酸、高EGCG等优异资源,并通过化学技术提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加工利用,不断提升茶叶的附加值。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家伦表示,贵州茶产业的种业创新,就是通过科技手段,选育产量高、香气好、适应性强、抗性强的特色新品种,与贵州良好的生态优势相结合,延长优质茶采摘周期,提高产品品质,提升贵州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茶农和企业经济效益,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茶区乡村振兴。
保菌种供给打造“育繁推”体系
“贵州食用菌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年至年,产值、产量、生产规模连续翻番。这给优质食用菌种源保供带来了挑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省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国胜介绍,由于缺少自己的品种,种植农户和企业随意引进食用菌菌种直接进行规模化种植,导致市场上菌种混乱,产品质量难以控制。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右)正在查看菌种生长情况
朱国胜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贵州食用菌菌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年,在省科技厅和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省农科院牵头组织实施贵州省重点科技支撑项目,对全省9个市州38个区县个乡镇,进行菌物资源调查,采集野生菌物标本约份、含生境照片和部分形态描述照片多张,分离菌株株、保存DNA材料多份,对约份、约多种标本进行初步鉴定,为食用菌种业创新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菌种库中,低温冷藏各种食用菌母种
同年,省农科院建立了贵州省食用菌育种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实施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建立贵州省食用菌育种重点实验室和贵州省食用菌菌种研发保供中心,收集保存余份主栽食用菌优良菌株。在全省建立了10个母种原种中心、36个栽培种和菌棒保供企业,年生产各种食用菌母种能力达到余万支。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标本馆内,保存着近万份食用菌样品
年,全省实际保供红托竹荪、冬荪、姬松茸种源达到60%以上;香菇、黑木耳、平菇、大球盖菇、羊肚菌、灵芝、海鲜菇、茶树菇、杏鲍菇和金针菇达到30%以上,为全省食用菌优质种源需求提供保障。
“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核心!”朱国胜表示,优质种源加上菌种繁育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的标准化,“良种”和“良法”配套,才能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稳定。省农科院还牵头成立了省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省菌物学会,为全省食用菌菌种“育繁推”体系建设提供了人才和标准化支撑。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正在培育茶树苗
促种业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安守海表示,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的关键支撑作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发展优质高产品种和环境友好型新品种,不仅能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持续高效发展,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贵州省科技厅高度重视种业创新工作,不断加大重点产业品种选育繁育、种质资源保护等关键环节科技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据不完全统计,年以来,贵州省科技厅围绕种业创新,支持科技计划项目80余项、支持经费余万元。实施的“贵州特色珍稀食用菌菌种选育及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5个食用菌科技重大专项,已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7个,母种保供能力达到万支以上,自主培育的珍稀菌种在省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
安守海指出,解决种业振兴“卡脖子”技术难题,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位置,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关、集中突破,需多方面发力。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培育的茶树苗
首先是启动实施种业创新科技重大专项,聚焦12个重点特色优势产业种业需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着力破除瓶颈卡点,选育一批优良品种。其次是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做大产业主体。第三是加强贵州特色种质资源保护,系统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评鉴和创新利用。
“期望到年,贵州特色产业自育品种占有率提高30%,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撑。”安守海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凌
实习生潘全英晏春
编辑胥芬芳
编审田旻佳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