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物工程学专业的石志辉,大学毕业后返乡种植食用菌。群山环绕的桂林市灵川县东皋桥村多了一个奋斗的知识青年。白手起家的他不仅在一年内还清了大学期间欠下的学费贷款,还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去年,合作社生产加工香菇、木耳菌棒万袋,带动65位社员平均增收元以上。
来之不易的第一桶金
与班上大多数同学希望留在大城市不同,石志辉读大三时已经立志返回老家桂北山区创业。
石志辉出身农家,生活节俭。大学4年,每月约元的生活费中,元是自己勤工俭学所得。即便如此,他毕业后家里还欠了近5万元的学费。
大二时,石志辉从一门专业选修课得知,食用菌种植是一个短平快的致富项目。他主动联系老师表达自己深入学习的意愿,并成功打动老师。日后,老师带他参观了一些成熟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并让其参与到所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项目中。
“我虽然不是学农学的,但是几年下来无形中积累了很多食用菌的知识,自己依葫芦画瓢也有了参照。”几次调研后,石志辉已经可以为种植食用菌的亲戚提供一些技术指导。
年6月本科毕业,班里46名学生只有石志辉一人回到了山区老家。走出大山的大学生又回来了,附近一些村民抱着好奇的眼光打量起了这个小伙子,私下议论他要搞什么“名堂”。
石志辉没有时间在意别人的议论,他忙着将大学期间的食用菌种植梦“变现”。7月份,刚拿到毕业证的他便开始为创业的启动资金奔波。他首先到银行申请贷款,被告知申请银行贷款需要有城市房产抵押或国家公务员担保。自小生长在山村的石志辉碰了壁。在村民的介绍下,他来到县里的农村信用社申请信用贷款。然而,刚刚毕业的石志辉并没有授信额度,根本不在信用贷款范围之内。
听说石志辉筹资遇到了问题,在南宁工作的一位姑姑伸出援手为石志辉提供了3万元现金。这位亲戚看好石志辉,她鼓励石志辉拿钱“闯一闯”,即使亏本了还不上也没关系。
拿到启动资金后,石志辉马上用元租金租下了离家不远的一所废弃小学。为了节省人工与原料费用,石志辉没有请工人,在家人的帮助下建起了菌棚。每天早上天刚亮,石志辉便来到长满荒草的学校。别人菌棚的支架使用钢架搭建,而石志辉的支架则全是他就地取材用一根根竹木建成。
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第二天清早起来他一想到马上可以种下食用菌就充满干劲儿。为了方便运输,石志辉还花1.2万买下一辆“动不动熄火”的面包车,憧憬着自己的事业。他算了一笔账,香菇收获需要70天,平菇收获只需40天,两者搭配种植一切顺利的话,毛利润将比成本翻一番。
两个月后,第一批蘑菇上市。石志辉才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半夜12时,石志辉等候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他时不时招徕路过的蔬菜经销商,可是经销商一看到蘑菇的品相就摇头。直到早上6时抢手的蘑菇卖完后,石志辉的蘑菇才有人问津。一些经验丰富的种植户就在不远处笑话他。
几天下来,第一批种出的蘑菇只勉强收回了成本。石志辉坐不住了:为什么自家的蘑菇品相不如人?他请教那些经验丰富的种植户,一些人聊着聊着就扯开话题,另一些人干脆对他的问题置之不理。石志辉没有气馁,一些面善的种植户终于道出其中的门道:原来,低温型蘑菇在高温环境中生长,菇脚便会长短不一。石志辉恍然大悟,急忙回到家给大棚降温,此后长出来的蘑菇品相果真变好了。
年3月,石志辉成立灵川县恩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5月,食用菌收获工作基本完成。石志辉算了一笔账,不到半年的时间进账超过6万元,纯收入达3万余元。“痛并快乐着,每天的入账都激励着自己更加努力工作。”石志辉踌躇满志。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然而,刚赚到甜头的石志辉不久又摔了跟头。
年4月,为了提升蘑菇利润值,石志辉试验种植反季节蘑菇。正常的蘑菇年中种植,年底上市,而石志辉的反季节蘑菇年初种植,年中集中上市。
为了种植反季节蘑菇,石志辉多投入了1/3的人工,尝试使用各类技术手段刺激出菇。辛辛苦苦种出蘑菇后,石志辉却发现市场对反季节蘑菇认可度并不高。由于反季节食用菌产量不高,销量有限,技术难度倒很大,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他不得不放弃这个尝试。
年,一直种植低温菇的石志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种植场尝试种植了近3亩高温菇。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加上设施设备不全,高温菇的产量令他大失所望。投入了4万元本金,售完后他仅仅收回了成本。“卖食用菌基本不会亏钱。不赚钱就等于亏钱。”石志辉有些失落。
经过反复学习与思考,石志辉发现问题主要在于低矮的大棚容易保存热量,过高的温度最终烧坏了菌棒。
痛定思痛,石志辉自行设计了一种可以调节高度的钢架。在随后的两年,他相继投入20万元让菌棚从低矮的“棚户屋”变成了有科技含量的“大洋房”。
年,石志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