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海湖新区岔河镇浅寨村,青瓦白墙的黔西北特色民居房沿路排开,依山而建的水泥路蜿蜒盘绕,通往一个个产业基地,通到家家户户门口。
而这个平均海拔米的村庄,几年前还是道路难行、产业匮乏的深度贫困村。陡坡耕地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着眼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成了浅寨村思索的发展方向。
年,当地利用广州市增城区对口帮扶契机,引进农业企业进村建立食用菌基地,将广州市永辉纸业有限公司捐赠的万元,免费给全村90户贫困户入股食用菌基地。基地投入使用后,给群众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
“平时主要是帮忙打理食用菌,比如接种、洒水、菌子装包等等,什么都做一点。每天有80元,还是挺不错的!”半年以前,一组群众游艳前来基地务工。做这份工作不仅离家近,也方便照顾满月的小孙子。
浅寨村食用菌大棚航拍
在食用菌大棚工作的群众
“过两年就快五十岁了,加上还带着两个孙子,出门打工不现实。正好家门口有机会,想着过来试试,结果就做到了现在。”游艳介绍,食用菌基地建立以前,这里是片闲置的土地。村里收入来源单一,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务工。“以前每年要种上万株烤烟,收成时差不多有上百背包谷。自家土地其实没多少,大部分都是租来种的。”
谈及基地运营情况,贵州绿萃然食用菌基地技术负责人赵新元介绍,今年基地共生产菌包60万包,产值万到万。“我们经营的品种主要有平菇、香菇、黑皮鸡枞等,以后会有羊肚菌、大球盖菇等稀有品种。”基地除提供就业机会外,每年还固定分红15万元,每户每年能拿到余元。
今年81岁的胡齐先,是浅寨村四组的特困供养户。今年她通过村里实施的农村危房改造,从旧瓦房搬到了敞亮的新房,门口的泥巴路早已不见踪影。不久前,食用菌基地的分红金也打到了卡上。“前两天取了几百块钱,买了些生活用品。如果不是政策好,谁管我们吃穿住行?”尽管一个人生活,胡齐先的家总是打理得井井有条。“政府操我们的心,我们更要好好生活,打理好自己的家。”
如今,村里的猕猴桃产业走上正轨,食用菌基地蒸蒸日上,多个产业项目陆续落地,群众增收方式也日渐多元化。这种方式的变化,正成为村庄产业蜕变的缩影。
在金海湖新区,谈及因产业发展大变样的村庄,自然少不了双山镇普陆村。杨天勇是当地有名的养蚕户,五年前,他还在四处辗转漂泊。“以前村里缺少平台,周围也没有工厂,大家只能出去打工。”外出打工不可能打一辈子,除去家庭开销往往所剩无几,一年下来存不了什么钱。再三考虑后,杨天勇决定回乡发展。
年,村里种植桑树,杨天勇借机尝试蚕桑养殖。年,普陆村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推出系列帮扶措施,鼓励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种桑养蚕。万元的帮扶资金,用于购买桑苗发放种植、建设集体蚕房、给老百姓购置蚕具等。
村里产业越做越大,杨天勇养的蚕也越来越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他计划带动更多群众发展。“年养了5季蚕,每季平均下来有4张,一年下来收入3万多块钱。村里桑树规模逐年增加,明年蚕房投入使用,准备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共同做好产业,让更多人收益!”
新建的蚕房
熊敏是普陆村三组的群众,除了到大棚基地务工之外,家里还种了桑树养了蚕,收入还不错。“一个月喂半个月的蚕,闲下的时间到大棚里务工,一年下来养蚕就有上万元收入,还是挺不错的。”
普陆村党支部书记陈炎介绍,近两年来村里大力发展蚕桑养殖产业,老百姓实现了增收。“我们一张蚕能够养一季,养殖时间在11天左右,收入在到之间,一年下来能够增收上万元。”在发展养殖蚕桑产业过程中,增城区结对帮扶资金用于硬件设施提升;政府则引进蚕桑公司,对群众进行养蚕技术培训,加强病虫害防治,帮助销售解决后顾之忧。
截止目前,村里种植了0亩桑树,养蚕人家有58户。明年四月,集体蚕房投入使用,将给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带来更多收益。
乘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新区多地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