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7日早晨6点多,看着装满平菇的货车驶出食用菌种植基地大门,张艳波直起腰,松了一口气。他凌晨3点多就起来,组织人采菇、装车,而且是天天如此。用他的话说,“天天累得跟孙子似的。”
“半夜起来采菇,一大早就送到批发市场,这样更能保证平菇的鲜嫩。”张艳波说,“最近气温低,光照时间短,平菇生长慢,每天早晨能送到市场的平菇,只有六七千斤。”
张艳波,42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杨集村农民,初中没毕业就弃学。就这样一位农民,他现在是滨州市福哲思蕈食用菌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一年能为市场提供多万斤鲜嫩的平菇。
张艳波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他说:“这里是生产蘑菇的地方,要做到真干净。”
张艳波不上学后,在集市上摆过地摊,在建筑工地干过活,后来自己拉起一支建筑队。回到家里,看看父母种着几亩地,不但很累,还真不挣钱。他想回到农村,看能不能干出点动静来。
张艳波跑农业部门问专家,跑市场了解情况,决定种食用菌试试。选择种食用菌,是因为当地棉花秸杆和玉米秸秆、玉心芯不缺,这些可都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
种植食用菌,要建大棚,便需要空地。张艳波找到了滨城区秦皇台乡段李村,这个村班子好,村风正。年9月,他建起的8个食用菌大棚,第一次投料,种的是双孢菇。
第一次种便成功了,一平方米能产双孢菇38斤,这让张艳波很兴奋。兴奋完,他知道自己遇上麻烦了。当时,只有大城业的人才认双孢菇,其他地方销量很少。可向上海等地运双孢菇,不用冷藏车,半路就能坏掉;用冷藏车,费用太高,运过去算总账也不挣钱。
“高峰时,一天能采八九吨双孢菇,我那个愁啊。”张艳波说。双孢菇能卖多少卖多少,剩下的腌起来。
双孢菇销路不好,张艳波又开始跑市场。跑了一圈市场,他发现平菇虽然是大路货,但从大城市的超市,到农村的集市,都在卖,而且销量都很大。“我种出来的蘑菇,应该是大众产品,要适应千家万户,老少都爱吃。”他说。
年,张艳波又建了10个大棚,资金不足,只能建简易的。新建的10个大棚,全部改种平菇。平菇抗逆性强,种植技术相对来说简单一些。
种平菇太挣钱了,这让张艳波真正兴奋起来。可他的简易大棚,提温、降温效果都很差,一年只能投一次料,在9月、10月生产平菇。年,他把16个大棚全部拆了,改造成钢结构温控大棚。这种大棚,一年可以投三四次料,实现全年生产。
在建大棚种蘑菇以前,张艳波可以说没种过地,种蘑菇他更是一窍不通。他跑到食用菌种植基地学,找专家问,在网上找到视频一遍遍地看。更多的,是他呆在自家的大棚里,盯着菌棒看,看菌丝的生长情况,看菌棒出菇情况。看多了,心里便也渐渐明白了,遇到啥问题,他都知道该如此解决了。
张艳波的平菇大棚。棚内的景象,都可以当景观来看了。
到年年底,张艳波已经建起了46个钢结构温控食用菌大棚。这些大棚全年产平菇,年总产超过万斤。为了采菇,他平均每天要雇用30多个农民,而且这些农民都是些妇女、老人。张艳波一年为这些采菇农民发的工资,超过万元。
“平菇整个生长过程中,不会用任何药物,不但好吃,还符合人们现在健康饮食的要求,这些年平菇的市场需要量是逐年在提升。”张艳波说。他不管到哪里,遇到人想发展农业,他就说:你种平菇啊,保证行。
到现在,从张艳波的基地学会食用菌种植技术,回去后建起来的大棚,张艳波说绝对在个以上。而且,有些大棚是他帮着建起来的,用的料也是他送去的。这多个大棚,建在滨州市、枣庄市,建在高青县、济阳县、济南市莱芜区。
在采菇的张艳波。他一年到头忙着,累并充实。
种植平菇,张艳波需要大量的原料。当地农民种棉花,秋后采完棉花,张艳波直接对农民说:棉花秸秆不用你们管了,我帮你们拔完后,再把地给旋耕一遍。这样,无论是今秋种小麦还是明春种棉花,你们都省心了。
出完了菇的菌棒,在张艳波眼里也是好东西。他建起了有机肥生产车间,把废菌棒加工成有机肥。他的46个棚,一年能出废菌棒多吨;废菌棒不能随便扔,一些种蘑菇的农民,就拉来送给张艳波。年,农民送给他的废菌棒超过吨。用废菌棒加工成的有机肥,现在的市场价是每吨元。
张艳波从农民手里拿来玉米、棉花等秸秆,做成生产平菇的菌棒;生产完平菇的菌棒,加工成有机肥,又回到了田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报记者孙成民通讯员李荣新朱华亭